谈到莆田荔枝,都会想起郭沫若当年来莆田时留下的“荔城无处不荔枝”的诗句。荔枝是福建莆田名果。 清末,福建兴化府的一个大门口,曾经挂着一副这样的对联:“荔子甲天下,梅妃是部民。”梅妃名江采苹,是唐明皇的爱妃,福建莆田人,爱梅,善诗。而莆仙(原莆田县和仙游县)的荔枝素有“南方佳人”之称。所以,当时兴化府就把荔子和梅妃两者相媲美,引为“文献名邦”而骄傲。 莆仙荔枝于魏晋时代从我国南部传来,后来逐渐在莆田木兰溪两岸平原,发展为一个个果园。莆田城曾是“烟火万家,荔枝十里”,因而称为“荔城”。 莆仙荔枝早已列为贡品,据明弘治年间的资料记载,有一年,兴化府上贡朝廷荔枝达一千四百四十斤。蔡襄在公元年写的《荔支谱》,其中的三十二种荔枝品种,多半产在莆仙。从此,莆仙荔枝名扬四海。 南宋诗人戴复古为答谢友人赠荔,写了一首五言律诗,后四句是:“大嚼思千树,分甘仅一笼;尝观蔡公谱,梦想到莆中。”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《莆阳饷荔子》一诗中,有“江驿山程日夜驰,筠笼初析露犹滋”的句子,对从莆田远道运来的鲜荔枝赞羡不已。 多少年来,莆仙籍的诗人雅士咏荔之诗甚多,佳作连篇。唐乾宁元年进士、授秘书省正字的徐寅,对莆田家乡荔枝的香、色、味品尝有数,观察入微,关于果枝、果粒、果皮和果肉都有形象而生动的描述。原诗的头四句是:“朱弹星丸灿日光,绿琼枝散小香囊;龙绡壳绽红纹栗,鱼目珠含白膜浆”。 古代莆仙文人吟咏荔枝的诗,多半有乡土气息,洋溢着怀乡恋土之情。蔡襄的咏荔诗篇中有这么两句:“闽州纵有千千树,未抵家园气味长”,认为闽州的荔枝再多也比不上莆仙家乡的荔枝好。他在“净化院”尝荔时,想起这些得天独厚的佳果是植根于故乡的木兰溪畔,思乡之情,油然而生,写下了一首诗:“霞树珠林暑后新,直疑天意别留春;京华百卉争鲜贵,谁识芳根着海滨。” 在宋代当吏部尚书的莆田人陈俊卿,有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片荔林拥翠,千户红果低垂的荔乡风光,读了令人神往。其诗云“共乐庭前花木深,登临当暑豁衣襟;红垂荔子干家熟,翠拥筼筜十亩阴。” 莆仙荔枝品种以“宋家香”、“陈紫”和“状元红”为最佳。历代有不少名人骚客以此为题,即兴赋诗。 “宋家香”在唐代已成树,品种极佳,生长已一千三百多年了,仍然枝叶茂盛,香甜如故。明代宋珏编的《荔枝谱》记载了朱季和咏“宋家香”的七言古诗。朱季和称道“宋家香”香浓似全麝,果红若珊瑚,肉白如雪肤,而且还写了有关这株古荔的,一段民间故事。开头八句写道:“蔡公谱,张老图,宋香品第世绝殊;亭亭嘉植荣且敷,巢兵斧砍欲纠厨;王媪抱树死与俱,尤物幸耳留根株;宋氏老人八十余,得之即此营世居……” 这故事说的是,黄巢在公元年8月带兵入闽。相传,义军路过莆田时,军中缺薪火,有个伙夫见到一株荔枝树大枝繁,要把它砍下当柴烧。女主人王氏抱树痛哭,说她生活无依靠,赖这株荔枝维持生计,感动了黄巢。这位义军首领立即下令禁伐。黄巢爱民佳话,流传千载。 “陈紫”亦称“陈家紫”,果皮为紫红色,果肉甜而香。它在蔡襄的《荔枝谱》中名列第一,所以南宋诗人陈与义有“中郎裁品三十二,陈紫方红冠俦匹”的诗句。 “状元红”原名“延寿红”,是宋元丰年间莆田延寿村人徐铎所植。徐铎与仙游枫亭薛奕结为儿女姻亲。薛家后来也移植了这名种荔枝。徐、薛是当时的文武双状元,因此“延寿红”改名为“状元红”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从闽海凯旋归来,曾驻扎枫亭的塔山,尝到汁甜如蜜的“状元红’’时,称它为果中之王,闽中果子无一可与媲美。其诗云:“累累荔子状元红,占断君谟谱法工;百果相逢皆北面,入闽回首许谁同?”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6623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