莆田、仙游过春节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,特别之处在于“做大岁”、贴“白额春联”等莆田市初四做大岁,而仙游是初五过大岁(仙游也有个别地方是初四做大岁,如龙华等个别村庄)。这个习俗,源于明嘉靖年间兴化府被倭寇屠城、仙游县城被倭寇围攻的浩劫,迄今已届年。 在古时仙游、莆田 又被称为兴化府 兴化米粉也是这样叫出来的 先说说莆田为什么是初四过大岁而仙游是初五 做 大 岁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(),倭寇侵犯福建,占领莆田林墩等地,建立据点,四处烧杀掠抢。兴化府城(今莆田城)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晚被倭寇攻陷,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。城内被焚毁殆尽,军民被杀害达万余人。当时,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,被倭寇割舌断胫,或火焚、钉死,惨不忍睹,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。据说,莆田府城是福建唯一被倭寇攻破的府城,震惊了朝野内外。府城失陷后,朝廷命谭纶巡抚福建,俞大猷为福建总兵,戚继光为副总兵来莆破倭。戚 继 光 次年正月廿五日,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,倭寇只得弃城出踞崎头为巢,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增援兵到,兴化城得以光复。这时,逃亡山区的老百姓,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。大家开始掩埋遇害亲友的尸体。当时,年节已过,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,于二月初四补过除夕。后来,为纪念莆田这一段悲惨的日子,莆田民间和以往一样,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过除夕。人们约定将农历二月初四补“做岁”,改为正月初四“做岁”(围炉),并将年三十晚上改为“做小岁”,正月初四晚上称为“做大岁”,初五同初一相同早饭每人一碗面。同时将二月初二日约定为正月初二日,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,俗称探亡日。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,都不互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,但初一早到过的,不属忌讳之列。 而仙游是初五过大岁 守 岁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县除夕风俗,与莆田市区(原莆田县)又不相同。莆田是正月初四“做大岁”,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“做大岁”。这是因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,次年冬大举进犯仙游县境,到处杀掠。仙游城内百姓四处逃生,流离失所,无法团聚过年,直至戚继光兵到,倭寇溃逃,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,明嘉靖四十三年()起,仙游民间便俗定正月初五日,吴宅人吴廷珠(兴化府监军)在抗倭中战死,乡里人为纪念他,定正月初五为悼为日,所以吴宅人有正月初五不“做大岁”的风俗。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“做大岁”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。 白额春联 因为有这段痛史,莆田境内也流行贴“白额春联”的习俗。原先,初二探亡日丧家都贴上白联,但初四“做大岁”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。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,人们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,即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,覆盖大红的春联,上头露出一截(约8厘米)白联,以示心有余哀。 典故 白额春联的典故,莆田人又有一说。清顺治五年()3月,明朝东阁大学士莆田人朱继祚率义军收复兴化城。清兵多次反扑,守城军民战死无数,丧家贴白联志哀。义军势单力寡,城池终于陷落。年终,清朝官吏强迫老百姓贴红联。城里人贴春联时顶上故意留下一截白联,以示故国之思、丧亲之痛。 这种习俗隐含着历史的剧痛,形象表达了莆田人对侵略者刻骨铭心的深仇大恨,生动体现了莆田人思亲念祖、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,这种习俗是中国人慎终追远、爱憎分明的民族精神的缩影和结晶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传统习俗。 莆田“做大岁”习俗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、历史意义和深刻内涵,体现了可贵的民族团结精神、抗争精神,具有警示后人的教育功效。年1月,莆田市春节被列入“国家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建议名单”。记住这残酷的历史真 也记住他 我们莆田、仙游人的英雄! 为英雄点个大拇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yy/pgyy/6615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