规范化治疗白癜风 http://m.39.net/news/a_6185379.html 重修朝天桥记 《重修朝天桥记》残碑新近出土,原埋于福建省仙游县中岳溪旁田地。残碑宽,高,厚分别是82厘米,厘米和14厘米。碑额篆刻“重修朝天桥记”六字,碑文漫漶不清,可识读部分如下: “是桥在仙溪邑西四十里许,梁山紫帽诸山之张合...封君松菴居士郑公出已粟兴募,里耆英士事董成之,厥...翰林庶吉士授国史检讨出入禁。近念□亲垂桥□,允终养将廿年,亲事已毕,将北上。乡人以之桥仗之,冀其...众辈相与助成之。桥旧有二门,石为梁,今增中一门...广实□倍之故梁。但以木为之,恐风雨不禁岁月,上覆...十月乾,功于明年庚子三月也。诚因访廷纲道途于...请诚为记其实于右。柳视周□□□有辰角见而...纲得...重造安利桥,以已请于柯先生...合里造之桥,众请记于诚,数改其名曰“朝天”,在易柯之名...出□之意盖亦有□秋此乎。之桥功之初未竟,及...赐进士文林郎,敕总京畿学政、奉政大夫广东道监察御史...(林诚)。乡亲吴廷瑞,庄本余,陈推广,曾绑曾...吴胡希,吴胡高,陈廷烜,林...余禹成,刘...郑叔环,郑仕昭,张...成化十六年庚子吉日立。” 由碑文可知: “朝天桥始建时间不详,后郑纪父亲松菴带头捐粟倡建。后桥再毁。郑纪感念父亲热心公益,为父丁忧居家近20年,即将北上复职,并且乡人希望他出面倡建,于是带头组织。在乡人共同努力下,桥梁建成。原桥只有一石墩,上铺石梁。现增一石墩,桥身拓为原宽两倍。若桥面用木头铺就恐怕不耐岁月侵袭,所以(还用石头)。成化15年(年,己亥年)10月动工,第二年(成化16年,庚子年,即年)3月竣工。我(林诚)刚好过访郑纪,他就请我写桥记,将造桥事实略记一下。先前,郑纪修建安利桥(金凤桥)请柯潜作记。现在,乡人修建此桥,大家请我作记。我数次改桥名,最终定为‘朝天桥’。赐进士文林郎,敕总京畿学政,奉政大夫广东道监察御史(林诚记)。成化十六年(年)庚子年吉日立。” 朝天桥今貌古朝天桥已毁,现为水泥桥。桥头立有嘉庆十年(年)的《朝天桥》碑,上载:“朝天桥为明尚书郑东园(郑纪-年)之所造也,架石为梁柱。”聊聊数字,却和明代《重修朝天桥记》所述相符,说明是石梁柱,即石墩石桥面,非木质桥面。笔者查康熙间《仙游县志》,并无相关记载。而乾隆间《仙游县志》(乾隆36年本同治版)却载之甚详:“朝天桥,旧名中岳桥,后废。明正统五年(年)郑恒淑(字松菴,郑纪父)重建,改名嵩溪桥,寻圮。成化十一年(年)恒淑子尚书纪倡修。疏为三间,作亭其上,易今名。郡人御史林诚为记其事。”县志在桥名,倡建者,作记者和桥的形制上并无二致,然建桥时间有异。乾隆县志载为成化11年(年),桥碑载为成化15年10月动工,成化16年3月竣工,并且注明成化16年是庚子年。很显然碑文更为具体和权威,而县志记载或有错讹。 另外,《乾隆县志》还载有其它相关信息:“万善里中岳溪,在县西四十三里。源出梁山之阴,汇文贤屏山、紫帽山两条涧水,过真武桥,入大目溪。《郡志》误载文贤里。大目溪在县西四十里,亦名平明溪。西承中岳溪,北接文贤洋坂溪,东过碧潭,南与善化三会溪合。其溪平衍广阔,春水弥漫,望之如江,相传古有神僧大目者,结茅溪岸。”可见,县志编校证勘还是很严谨细致的。但是美中不足,就朝天桥建桥时间来看,县志或有歧异。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,《八闽通志》所载建桥时间亦是“成化11年”。《八闽通志》是明代黄仲昭于弘治二年(年)成书,比乾隆仙游县志(年)成书早年,其时郑纪尚健在,自然是《乾隆仙游县志》的蓝本之一,以至于建桥时间一脉相承的谬误。 另据游心华先生查阅明代陈迁《仙溪志》载:“中岳桥在万善里中岳寺右,元延祐(-年),邑人张子清建造。至正(-年)子清孙县尹礼修,镌勒石梁,见(“见”同“现”)在后,为洪水冲断。成化己亥年(成化15年,年)郑检讨纪□乡之家事重造改名朝天。弘治己酉冬灾(弘治二年,年)。”陈迁(~年)和郑纪(-年)是同一时代人,《仙溪志》所载修建年代也是己亥年,更加佐证《八闽通志》和《乾隆三十六年仙游县志》的记录是错误的。 明代《仙谿志》明代陈迁的《仙溪志》将朝天桥的建造历史又推前了近年,而有史可证的朝天桥石质桥面的历史也推前了多年。 又查《八闽通志》载:“朝天桥旧名中岳,在中岳院之右。旧废。正统五年,邑人郑恒淑捐资重建,改名嵩溪。成化十年圮于洪潦。十一年,其子纪倡众重修,吃流之墩二,泄水之门三,其上有亭。桥成,纪适以丁内艰服阙,将朝京师,乡人因易以今名,郡人林诚为记。”此载多了桥名由来“以丁内艰服阙,将朝京师,乡人因易以今名。”此种说法甚是有趣,却也有理。 《重刊兴化府志》载:“成化元年(年),仙游人郑纪倡建仙游鹿鸣桥、步云桥,重修青龙桥。”凡郑纪所修桥名都颇有“功名”意味---鹿鸣,步云,登瀛,青龙,朝天。比如,郑纪作《重修鹿鸣桥记》曰:“今桥兴而鹿鸣,鹿鸣则贤才出。今二鹿相继而鸣,其兆岂偶然耶?”比如,“登瀛”据说是因郑纪“复职业于瀛洲,乃名之登瀛。”,郑纪曾作记“里之子弟扶策弹冠,观光上国者皆由于是”(《东园全集》)。而“步云”,不言而喻是“平步青云”之意。 天顺四年(年)庚辰三月十五日,英宗临策会试举人。举子《殿试策问》卷经主考官吕原和柯潜审阅敲定,呈送英宗特选第一甲三名,第二甲五十名、第三甲一百三十名。而据《东园先生年谱节要》:“四年庚辰,先生年二十八,春闱中第十五名,刻文为试。殿试中头三甲第一十五名,改翰林院庶吉士。”如此说来,年长郑纪10岁的柯潜是郑纪中进士时的主考官,算得上是郑纪的“老师”了,加上两人是同乡,所以关系十分密切。因为柯潜是好朋友郑纪的“恩师”,所以撰碑者林诚在碑文中特别提到此事。其实,林诚也是莆田人,仅小柯潜2岁的他于天顺八年(年)才考上进士,比柯潜中进士晚了整整13年,比郑纪也晚了4年。而柯潜天顺四年(年)就当上了主考官。林诚在碑文中数次提到柯潜,也是有向同乡学长前辈致敬之意。 碑文作记者林诚,明代监察御史,字贵实,号井庵(-年),莆阳城关右厢龙门下人,天顺八年(年)进士。初由兴化县学转广西驿丞,再拜广东道监察御史。成化十九年(年)复入京,仍除湖广道御史。归莆阳居二年卒于家。《八闽通志》编者黄仲昭对他评价很高:“林诚遇事敢言,无忝厥职,是皆有德业位望,卓然一时者也。故特论著,而列诸名臣云。” 林诚与郑纪,两人过从甚密。据《东园先生年谱节要》载:“郑纪,十九年癸卯,先生年五十一,朝旨促以告林侍御先发。先生送至武夷山而归,有武夷百咏诗《晦菴寒棲馆记》,见《武夷誌》。”送君千里之外复仕,此情可待成永恒。林诚成化八年(年),诚谢病归莆阳养母,家居凡十年(-年)。而郑纪于景泰八年(年)自陈致仕归养二亲,家食二十二年(-年)。两人共同致仕在家的时空交集长达10年,但据郑纪为林诚撰写的墓志铭,两人“以兄弟相视者三十有五年矣”,即年起开始交往。林诚那时26岁,郑纪年仅19岁。 查阅《东园先生年谱节要》:“景泰元年庚午,先生年十八,是年大比,实斋杨公同赴秋闱,先生从行,欲入试。”或许是在漫长的应试路途中,两人开始认识,互相鼓励,共同进步,并结下终身情谊的。正如墓志铭中提到的那样:“予与公乡荐同年,养疾同归,疾痊同起。” 成化二十一年(年)10月,郑纪复仕翰林院检讨。是年林诚病逝,郑纪为他作《文林郎監察御史井菴林公墓誌銘》,洋洋洒洒近两千字,声泪俱下,闻之动容。墓志铭收入郑纪《东园文集》卷十二: “成化乙巳(年),监察御史林公致政于家。又明年丁未十一月晦,卒于正寝。兹卜塟城南寳涧山之原。其孤近龙,奉其内弟广西少叅吴君昭所述事状,请铭于予。予与公乡荐同年,养疾同归,疾痊同起,以兄弟相视者三十有五年矣(-年),铭安可辞?” 墓志铭对林诚生平为人为处事极尽详细,并提到两人交往细节:“癸卯,疾痊还京,予送至武夷,宿文公精舍数日而别。”前面提到,此事载入《东园先生年谱节要》,可见和林诚的友谊在郑纪生命历程中是有多么的重要。墓志铭还提到:“(诚)巡部至嘉兴,以学宫祭器多周制,迺曰:‘吾巡畿甸,尚为豫譲,立祠先师孔子,可无报乎?’遂命工依式范之,计五百余事,驿送阙里。予往岁谒孔林衍圣公,并其文移图式出以示予,曰:‘此林侍御之功也。’”两人惺惺相惜,互相关怀,虽千里而心相连。 郑纪林诚二人有诸多相似点,比如“先斩后奏”的耿直脾性。墓志铭提到:“甲辰,上章乞骸,不允...乙巳,又上,不待报,即以原奉符勑差人进缴,径自淛抵家,莆士大夫相与骇愕。踰数月,报章下,特许致仕,盖知公不可留也。”这点和郑纪如出一辙。《东园先生年谱节要》载:“景泰八年三月,自陈致仕,归养二亲,不允。八月遂引疾作草堂,屋室之东,为养亲。余暇静□之,因号东园草堂,家食二十二年。”两人先后复仕,恐怕也是互相影响的结果。墓志铭文曰:“公之为人,温温克克;公之处世,卼卼(wù)臲臲(niè)。公之立朝,謇謇谔谔;公之居家,澄澄澈澈。公之政望,轰轰烈烈;公之进退,斩斩截截。呜呼!君子取人,先观大节,我铭公墓,千载不灭。”敬佩之词可谓铿锵有力,掷地有声。 中岳村民保护朝天桥碑(游心華摄)朝天桥在郑纪辉煌的一生中,始终占有一席之位。因为它见证了一位刚正不阿,气节高尚,关爱桑梓的三朝元老的风骨。透过碑文,人们也得以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。范仲淹说过: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;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或许,这些赘语能对今人有所裨益。 (图文作者:陈震辉,稻田)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p/pgsp/6646.html |